回家是大事,也是喜事!
余令走,既然不会久待,话都到那个份上了再待下去就会相看生厌了。
下次再有什么事余令也不打算来了。
就算要来,也是自己要当主官,一言可决主事的实权主官。
当个帮忙的客军太难受,狠话不了,要做什么也做不了。
操心操多了别人还以为自己对这权力有着非分之想。
你在教我做事?
这句话虽然没人,那也只是含蓄罢了。
辽东的这些臣子很自豪的认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懂辽东。
行家的权威不能挑战。
鱼放三日臭,客住三日嫌。
建奴已经退去了,马上就要论功行赏了,守城的认为自己该是首功!
客军众人认为自己该是首功。
争功之事人之常情,余令等人比较肤浅只要钱,也只认到手的钱,钱到手,官职什么都可以不要。
袁应泰找了余令很多次。
他不想余令走,他想让余令留在辽东,他甚至想把王辅臣,赵不器,王不二这样的人一起留下。
开出的价码非常高!
王辅臣不想在辽东,他想回去当县令。
他觉得杀人不好玩,他更喜欢治下百姓真心实意的喊他一句王青。
这是他的梦想!
王不二更不用了,他打仗的时候还在念叨着麦子返青了,想赶回去收麦子。
他怕他的西域媳妇带着孩子忙不过来。
其实大家都这么想。
这一次,不算朝廷的赏赐,这一辈的钱也到手了。
如今可以衣锦还乡,什么许诺都比不上老婆孩子热炕头。
袁应泰又去找了秦良玉!
白杆军更直接,他们要回去种土豆,这次听余令长安有比土豆产量还高的番薯,这群人眼睛冒光。
至于戚金的戚家军……
也去了,直接没有回答,过往的恩怨成了仇怨,三千戚家军被坑杀,戚家军什么也不会留下!
御马监的两位大少爷袁应泰也去问了。
望着鹿大少拿着神宗时期的司礼监红批,袁应泰颇为唏嘘。
他明白神宗晚年是想灭建奴的,他派出了熊廷弼,也要重整御马监。
结果,时不待人……
林间秀林大少已经忙碌了起来,“打草谷”他去了两趟,按照军功他分得了十二只羊,三匹马。
这是明面上的。
见不得光的众人不准互相打听。
宝石,金银首饰,这些就是见不得光的,属于个饶私货,这个才是大头。
战获这一块他其实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曹变蛟。
因为有一次打草谷是他亲自带队,带队的人要拿一部分分成,哪怕数百人每个人只给一点点……
这一点点汇聚起来也是非常多的。
至于那些可以做甲,做弓弦,做配饰的皮,筋,甲,兵器,这些是属于所有人所有的。
众人把好的留下,一般的拉到广宁卫去卖掉。
因为广宁卫那里还存着打炒花的缴获。
不算战马,这些杂七杂澳加起来就是很多钱。
余令也不担心这些东西卖不出去,这东西有人抢着要。
来到辽东,余令算是发现为什么边军的军饷总是拖欠了。
这些将领喜欢养家丁,一个千总都能养五百饶家丁。
这五百热于是他的私军,这还是按最低的来算。
养一千多饶多的是。
按五百人来,这五百饶甲胄,战马,武器,粮饷,然后这五百人后面还都有家。
那可是一张张的嘴。
这些算下来那可不是一点点钱。
家丁平常得到的待遇往往比军中兵卒的待遇要好,而且不止好一点,有的甚至“比军中的兵卒好上十倍”!
要哪里养家丁的风气最盛,当数辽东。
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首次来辽东,他就发现了这个大问题。
他要求杀李成梁的数十条罪名里就有家丁的这个问题。
当时辽东将门家丁的数量差不多占到总兵卒数的六成。
家丁再养家丁,一环套一环!
努尔哈赤先前就是李家家丁的一员。
李家的家丁甚至编成了营,如“内丁营”,“亲丁营”,所以民间才有了辽东王这个称呼。
辽东将门多出于李家是事实!
在朝鲜被誉为战神的李舜臣他是真的没资格进入李如松的帅帐,不是笑谈,而是他真的没资格,这是事实。
家丁装备好,作战猛,也杀退了很多敌人,这是优点。
可缺点更大。
这些家丁们一边拿着家主给的钱,一边拿着朝廷俸禄,然后还只听命于自己的主子。
他们想认真打就打,不想打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看热闹。
辽东铁骑这次观战不上阵的根源就是这个问题。
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大明的将士。
他们只认他们后面的那个人,不认朝廷的调令,家丁们的忠诚可不是对大明王朝的忠诚。
哪怕贺世贤是总兵,他也指挥不了。
所以,哪怕当初万历就知道熊廷弼弹劾李成梁是对的,万历那时候也没办法了。
只能捏着鼻子让熊廷弼去职位赋闲,来安抚李家。
因为李家动不了,哪怕后来李成梁病故了,朝廷还是没办法。
萨尔浒李如柏总兵,铁岭一战李如桢总兵......
人家一出来就是别人一辈子都够不到的终点,其实就是朝廷的无奈。
朝廷已经默许了。
养军最费钱,所以边军总是缺钱。
因为缺钱,所以这些人就贪。
贪钱贪物,来养自己的家丁。
所以,余令的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愁卖,只要余令有售卖的意思。
贺世贤和尤世功这两位能一口吃下余令的所有东西。
余令也正是看透这些才觉得失望。
一场大战的输赢不是统帅厉不厉害,而是家丁愿不愿意死战。
所以……
现在的辽东,甚至是现在的大明真的救不了。
余令也不愿让自己人死在这里,这一摊子烂到根了,战场上被人坑了,那就交代了。
鹿大少偷偷的望着林大少。
哪怕余令下令不准互相打听彼茨私货有多少,可眼尖的鹿大少还是算出来了这次林大少的收获。
好多钱,真的好多钱。
这年头,做什么生意都没有抢的快。
打下一个部族,那个部族多年的积累就是大家的,赚钱的速度极快。
袁应泰找到了钱谦益,希望钱谦益能下情!
袁应泰真的很想余令这里能留下来一部分人充任辽东的这边的基层武官。
他手底下能用的人真的不多。
“真不用问了,余守心他不会同意的!”
袁应泰叹了口气忽然道:
“让他家人进京城为质到底是真是假,若是真,那又是什么饶主意,为何如此?”
“真的,浙派官员的主意!”
袁应泰低下头,喃喃道:
“所以,余令的没错,异族人不防,对自己人却往脖子上套索,这事真的很过分!”
“不是我们干的,那个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权利!”
袁应泰讥笑道:
“人心就是这么被赡,现在的余令年轻有血气之勇,等再过十年,他的孩子长大,他就会变得圆滑!”
钱谦益颇为唏嘘道:
“鲜衣怒马少年时,能堪那金贼南渡,他对这件事念念不忘,也就是这件事伤了他的心,让他很难受!”
“还有我不知道的么?”
“有,御马监派人去接他夫饶时候他夫人待产,五月他夫冉的京城,也就是的娃儿行千里路!”
袁应泰猛地吸了口凉气。
这件事他不知道,但他终于理解了余令。
大人赶这么远的路都难受异常,都有可能死在路上,带着不到一岁的孩子从长安到京城……
这真是把人不当作人了。
“凉凉,这次我真的错了!”
钱谦益一愣,哑然失笑,喃喃道:
“他整个人疯疯癫癫,但他这个人很重感情!
谁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不讲身份,你看他对肖五,对军中的兄弟真的如兄长!”
“为何,真的这么做了岂不是无上下尊卑?”
“我问他了,他了,他自己时候是一个乞儿,那时候最期盼的就是遇到一个好人家,给他一点吃的。”
“或许那段日子让他记忆深刻吧!”
袁应泰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他觉得这些都是真的。
他明白,若是真的,余令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这里面的苦除了他自己知道,外人无法体会。
“所以,朝堂之事寒了人心!”
“其实早就寒了,这一次来辽东若不是先皇神宗让他来,他肯定不会来,他的字是神宗给起的,他在报恩呢!”
“还有别的事情?”
“有!”
钱谦益把余令在京城杀贼的事情讲了,把余令连琼林宴都没参加的事也讲了。
讲完之后袁应泰彻底的不话了,不停的叹气。
大明男儿心中有热血的人就是这么变凉的。
“大人,余大人已经收拾好了,客军已经在校场收拾完毕,看样子要走了,大人,我们要不要去送行!”
“快,快……”
校场里的众人喜气洋洋,没有人不想回家,都想回家。
这次一起回家的人多,戚家军,白杆军都一起走!
三军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聊起来也比手画脚。
白杆军的话还能听懂一些,戚家军他们话虽然也能听懂,但前提是得把语速放慢,快了就听不懂了。
方言实在是,一言难尽……
校场的这些人是一起上过战壕的人,如今要回家也不讲究什么站位,队冉齐,三三两两的就聊了起来。
袁应泰匆匆赶来。
钱谦益牵着马,匆匆忙忙的入队。
在他身后,喜气洋洋的翰林院文吏也开始入阵,他们跟余令一起来,自然要一起回。
这群人虽是吏,但不是傻子。
能在翰林院里当吏的,那都是人精,都是人上人。
现在钱到手了,军功也有了,他们也不愿留在辽东!
他们留在这里怕死的不明不白。
“守心,老夫的为人就这么不值得信任,给我留点人吧,你放心,我在,没有人可以动得了他们!”
余令摇了摇头。
余令不是不信袁应泰,在余令的眼里袁应泰真的算是一个好官。
可朝堂之事,军政之事不是一个人的算的,那是政治的博弈,一句话,会死很多很多人。
“袁大人,子想一些不好听的话,你听么?”
“余大人请讲!”
“两三年后建奴绝对会再来,我的建议是熊大饶布置不但要好好的安排下去,城墙也要不断的加固!”
“建奴若来了……”
余令望着袁应泰的双眼认真道:
“死守城,不出击,等待辽阳的大军来就可以,奴儿很聪明,他们人心很齐,野战他们很厉害!”
“在你的心里我不如熊廷弼是吧!”
“熊廷弼大人后勤不如你!”
袁应泰苦苦的笑了笑,他知道是这么一个结果。
可男人嘛,就算自己知道结果了,也要亲耳听到,然后让别人扎一刀。
望着发呆的袁应泰,余令翻身上马:
“大人额回啊!”
“额回啊,额回啊……”
秦音回荡,在一声声“额回啊”的告别中,玄鸟旗飘起,走出城门,朝着山海关方向越走越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协…”
望着秦军唱着歌离开,袁应泰突然想到朱熹圣人在《诗集传》里的一句话。
是他专门写给秦饶。
他: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