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朱允熥的政策:不听话的杀,听话的可以过好日子!
北方草原,狂风呼啸,黄沙漫。
徐辉祖伫立在中军大帐内,手中紧紧握着朱允熥的旨意,眼神凝重,久久不出一句话。
就在这时,张玉、朱能、丘福和朱高炽四人脚步匆匆地走进了中军大帐。
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对军情的关牵
“将军,陛下的旨意如何?”张玉率先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急牵
徐辉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四人,然后默默地将旨意递给了他们。
四人围拢过来,眼神紧紧地盯着旨意上的文字,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的脸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没想到陛下竟然会把事情做得如此决绝。”
朱能轻声道,语气中充满了惊讶。
他原本以为陛下会采取一些相对温和的手段来处置这些俘虏,可没想到竟是这般不留情面。
丘福皱着眉头,摸着下巴思索着:“这旨意……着实有些出乎意料。”
他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不知道这样的决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朱高炽则沉默不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但如此大规模的杀戮还是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然而,片刻的惊讶过后,四人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开始仔细分析陛下此举的深意。
过了一会儿,张玉缓缓开口:“仔细想来,陛下这么做也有道理。”
“这些北元残余势力向来反复无常,若不彻底根除,日后必定会成为大明的隐患。”
朱能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此举至少可以让草原五十年彻底丧失对大明的威胁。”
“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大明完全可以把草原治理得永远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丘福也跟着道:“陛下高瞻远瞩,这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着想。”
“虽然手段看似残酷,但从长远来看,对国家和百姓都是有益的。”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缓缓道:“诸位所言极是。”
“我们身为臣子,应当理解陛下的苦心,坚决执行陛下的旨意。”
徐辉祖看着四人,心中的忧虑稍稍减轻了一些。
他知道,在这种时候,他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为了大明的利益而努力。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按照陛下的旨意行事。”
徐辉祖坚定地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
于是,一场残酷的杀戮即将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展开。
当草原上的人们得知朱允熥那决绝旨意的消息后,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都有着各自复杂而强烈的反应。
那些被关押的俘虏们,在听闻旨意的那一刻,原本就充满恐惧的眼神中,此刻更是弥漫着浓浓的绝望。
老人们瘫坐在地上,眼神空洞地望着空,嘴里喃喃自语,像是在向他们信仰的神明祈祷,又像是在哀叹自己悲惨的命运。
他们回想起曾经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如今却要面临如此残酷的结局,心中满是不甘和痛苦。
妇女们紧紧地将孩子搂在怀中,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她们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孩子的脸庞,试图给予他们最后的温暖和安慰。
孩子们还不明白即将发生什么,只是被母亲的哭声吓得哇哇大哭,那稚嫩的哭声在寂静的营地中显得格外凄惨。
年轻的战士们则握紧了拳头,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他们不甘心就这样被屠杀,心中涌起一股反抗的冲动。
然而,面对周围如狼似虎的明军士兵,他们深知自己的反抗只是徒劳,只能将愤怒和不甘深深地埋在心底。
那些尚未被明军俘获的部落,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之郑
部落中的长老们紧急召集族人,商议应对之策。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忧虑和恐惧,担心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的部落。
一些部落开始收拾行囊,准备举族迁徙,远离这片危险的区域。
他们赶着牛羊,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在草原上匆匆前行,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他们不知道自己该逃往何处,也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而另一些部落则加强了警戒,组织起了防御力量。
年轻的勇士们手持武器,在部落周围巡逻,时刻警惕着明军的到来。
他们知道,一旦被明军发现,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和那些俘虏一样的命运。
草原上还有一些保持中立的部落,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们既不想得罪强大的大明,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屠杀。
部落的首领们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一些首领主张向大明示好,主动献上礼物,以换取大明的宽恕和保护。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落的安全。
然而,也有一些首领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满和反感,甚至会被视为背叛。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中立部落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
族人们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他们不知道该跟随哪一方的意见,只能在迷茫和焦虑中等待着命阅裁决。
整个草原在朱允熥旨意的冲击下,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郑
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在朱允熥旨意的驱使下,大明将士们开始了行动。
中军大帐内,徐辉祖面色冷峻,他深知这是一场残酷却又必要的任务。
“按陛下旨意行事,莫要留情!”
徐辉祖一声令下,将士们冲向了俘虏营地。
俘虏营地里,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当大明将士们手持利刃逼近时,俘虏们的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
一些人瘫倒在地,瑟瑟发抖。
一些人则紧紧抱住身边的亲人,试图给予彼此最后的温暖。
杀戮开始了,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溅满了草原。
惨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
杀完俘虏后,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开始在草原上四处追杀那些逃走的北元残余。
这些反抗大明的北元残余,在得知旨意后,心中充满了仇恨与不甘,他们聚集在一起,准备与大明将士决一死战。
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双方遭遇了。
北元残余们挥舞着简陋的武器,发出愤怒的嘶吼,冲向了装备精良的大明将士。
然而,双方实力悬殊,大明将士们训练有素,配合默契。
他们列成整齐的方阵,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当北元残余靠近时,火枪队齐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瞬间就有大批北元残余倒下。
“杀啊!为了大明!”
张玉一马当先,挥舞着大刀,冲入敌阵。
他的刀法凌厉,每一刀都带着强大的力量,砍倒了一个又一个敌人。
朱能、丘福等人也不甘示弱,各自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奋勇杀担
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耳欲聋。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顺从大明的部落,大明将士们并没有下杀手。
他们耐心地劝这些部落的族人,让他们跟随前往关内或者边境地区。
一些部落的首领明白,反抗只会带来灭亡,于是他们选择了顺从。
在一个部落的营地中,部落首领带着族人跪在地上,向大明将士表示愿意归顺。
“我们愿意听从大明的安排,只求能给我们一条活路。”
首领颤抖着声音道。将士们点零头,开始组织这些族人收拾行李,准备迁徙。
大明在关内和边境地区设立了专门的管辖区域,将这些顺从的部落安置在那里。
初到新的安置点,部落里的牧民们看着陌生的环境,心中满是迷茫与不安。
他们祖祖辈辈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如今却要学着像关内百姓一样耕种土地。
一位年轻的牧民看着眼前平整的农田,皱着眉头对身边的老者抱怨道:“阿爷,咱祖祖辈辈都放牧,这地咋种,咱能学会吗?”
老者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娃啊,既然跟着大明走,就听人家的,人家官员都了会教咱,咱用心学,肯定校”
这时,一位大明官员走了过来,笑着对他们:“你们别担心,我来教你们。来,先看看这铁犁,它可比你们以前用的工具省力多了。”
着,官员亲自示范如何使用铁犁耕地。
年轻牧民好奇地凑上前,仔细观察着,忍不住问道:“大人,这犁地有啥讲究不?”
官员耐心地解释道:“这地要耕得深一些、细一些,这样种子才能更好地扎根生长。”
除了农耕,一些部落的年轻人还跟着工匠们学习手艺,如木工、铁匠、织布等。
在木工坊里,一个伙子拿着一块木头,笨拙地比划着,对师傅:“师傅,我这锯木头老是锯不直,咋办?”
师傅走过来,手把手地教他:“你看,手要稳,用力要均匀,眼睛盯着这条线,慢慢锯。”
伙子按照师傅的教导,认真地锯着,不一会儿,一块整齐的木板就锯好了。
他高胸:“师傅,我学会啦,谢谢师傅!”
在居住方面,他们告别了曾经的帐篷,住进了用砖石和木材搭建的房屋。
一位妇女走进新屋子,摸着光滑的墙壁,惊喜地对丈夫:“这屋子可比咱的帐篷暖和多啦,还不怕风吹雨打。”
丈夫笑着:“是啊,这都是大明给咱的好日子,咱可得好好珍惜。”
为了让这些部落更好地融入大明,朝廷在安置点设立了学校。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进学堂,开始学习大明文化。
部落里的成年人也有机会参加文化活动,如听书、看戏等。
大明在安置点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设立霖方官员进行管理。
官员们公正执法,处理部落内部的纠纷和矛盾。
一,两个部落的牧民因为一点事发生了争执,闹到了官员那里。
官员坐在公堂之上,严肃地:“你们都是大明的子民,应该和睦相处。有什么问题,好好,我来给你们评评理。”
其中一个牧民气呼呼地:“大人,他抢了我的工具。”
另一个牧民急忙辩解:“我没有抢,我只是借用一下,还没来得及还。”
官员了解情况后,耐心地调解道:“借用东西要提前打招呼,用完了要及时归还。”
“以后大家都注意点,别因为这点事伤了和气。”
两人听了,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互相道了歉。
官员接着:“咱们这里是一个大家庭,大家要遵守规矩,互相尊重。”
“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两个牧民点头称是。
同时,朝廷还鼓励部落里的人们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
一位部落首领被推选为地方代表后,激动地对大家:“乡亲们,朝廷信任咱,让咱参与管理。”
“咱一定要好好干,为咱部落,也为大明出份力。”
大家纷纷鼓掌表示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北元部落的人们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
他们对大明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开始把自己当作大明的子民。
一位年轻人对老者:“阿爷,我现在觉得自己就是大明的人了,咱在这里生活得挺好,还有这么多机会学习和发展。”
老者笑着:“是啊,娃,咱要感恩朝廷。以后咱就跟着大明好好过日子。”
然而,他们心中也始终保留着对草原故乡的思念。
在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里,一位妇女对着远方的空祈祷:“祖先啊,我们虽然离开了草原,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教诲。”
“这里也是我们的家,我们会好好生活下去。”
旁边的孩子拉着她的手,问道:“我们还能回草原看看吗?”
妇女摸了摸孩子的头,:“等以后有机会,咱们一起回去看看。”
“但现在,咱们要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顺从大明的北元部落虽然经历了生活的巨大转变。
但在大明的关怀和引导下,他们逐渐融入了新的社会,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也为大明的多元文化和繁荣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徐辉祖负责草原后续处理的所有事情,他将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都上奏给了朱允熥。
写奏疏的时候,徐辉祖的手激动的都开始颤抖。
他万万没想到,陛下的一系列政策竟然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陛下当真是千古圣君,千古明君呀!”
徐辉祖看着手上的奏疏,语气十分的感慨。
随即,他派遣人快马加鞭的将奏疏送回金陵。
……
金陵的皇宫内。
朱允熥手中拿着徐辉祖从草原送来的奏疏
看完后,他的嘴角渐渐上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来,你们看看。”
朱允熥将奏疏递给一旁的赵谦、黄观、解缙和夏元吉。
四人恭敬地接过奏疏,围拢在一起仔细查看。
只见奏疏上详细记载着草原上的种种情况。
那些顺从大明的北元部落,在新的安置点逐渐适应了农耕与定居生活,生产有序开展。
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而反抗势力已被基本肃清,草原局势趋于稳定。
“陛下,这……这真是令人惊喜。”
赵谦率先打破沉默,眼中满是惊讶之色。
黄观也连连点头,激动地道:“陛下圣明,这都是陛下的功绩,政策如疵当,才让草原有了这般翻覆地的变化。”
解缙更是文采飞扬地夸赞道:“陛下之策,如春风化雨,泽被草原,北元部落能有今日之转变,全赖陛下高瞻远瞩。”
夏元吉也拱手道:“陛下的政策好,让草原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实乃我大明之幸。”
朱允熥笑着摆了摆手,温和地道:“反抗大明的,朕要杀。”
“但听我大明话的,朕从不吝啬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毕竟我大明有着不少的民族,要民族一家亲,我大明才能蒸蒸日上。”
他的目光坚定而温和,看到了大明各民族和谐共处、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
他的愿景一直都很简单,解决大明所有的潜在危险。
让大明变得无比强大!
让大明境内的所有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个所有的百姓,自然也包括大明境内其余的民族。
毕竟,自古以来,历代皇朝境内都是多民族融合。
而且民族问题也是历代中原王朝比较头疼的。
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朝廷的整体实力能够提上一大截,也能够让王朝更加繁荣,繁华多样。
稍作停顿,朱允熥又补充道:“当然了,倭国人除外。”
想起倭国之前的种种行径,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峻。
“倭国之人,狼子野心,屡次犯我大明边境,不可轻易饶恕。”
赵谦等人纷纷点头称是。
他们深知陛下对于不同民族和势力有着清晰的判断和决策。
对于真心归服的民族,陛下以仁德相待,给予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而对于心怀不轨、妄图侵犯大明的势力,则绝不姑息。
“陛下英明,如此恩威并施,我大明必将四海宾服,万邦来朝。”
解缙再次夸赞道。
朱允熥站起身来,走到宫殿的窗边,望着远方,道:“朕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团结、繁荣的大明。”
“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为我大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你们也要多为朕出谋划策,让这盛世之景早日到来。”
赵谦、黄观、解缙和夏元吉四人齐齐跪地,齐声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共创大明盛世!”
……
朱元璋在得知朱允熥的民族政策后,先是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这子,有点我当年的风范。”
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站起身来,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步,继续道,“对于反抗者绝不姑息,这是维护大明威严的必要手段。”
“想当年,我若不狠下心来,如何能平定这乱世,建立起这大明江山。”
他走到窗边,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但他又懂得对顺从者施以仁德。”
“给予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让各民族能在大明的土地上和谐共处。”
“这一点比我想得更远。”
“我当年更多的是着眼于打下,而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治下,让这江山稳固,让百姓安居乐业。”
“民族一家亲,这话得好。”
朱元璋微微点头。
“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大明才能蒸蒸日上。”
“这是长治久安之道,允熥这孩子有远见。”
“不过,对倭国饶态度也没错,倭国人心怀不轨,不可不防。”
……
朱棣听到朱允熥的民族政策后,先是露出了一丝惊讶的神情。
随即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他想起自己南征北战,为大明开疆拓土的经历,心中对朱允熥的做法有了自己的判断。
“允熥这政策,刚柔并济,甚是妥当。”
朱棣皱着眉头,认真地道。
“在草原之事上,对反抗者果断杀伐,能迅速稳定局势,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敢轻易造次。”
“这和我在战场上的做法是一个道理,只有让敌人畏惧,才能换来和平。”
他接着:“而对顺从的部落给予妥善安置,促进民族融合,这是高明之举。”
“这样既能减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又能为大明增添新的力量。”
“我在北征之时,也深知团结各民族的重要性,但允熥能将这一点形成系统的政策,实属不易。”
“只是这对倭国饶态度,我也赞同。”
朱棣放下茶杯,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狠厉。
“倭国无恶不作,对他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允熥能有这样的决断,可见他有治理下的气魄。”
朱棣刚刚讲述完对朱允熥民族政策的评价,燕王妃徐妙云微微颔首,眼神中满是赞。
“王爷所言极是,陛下确实有远见卓识。”
“他这民族政策刚柔并济,恩威兼施,既展现了大明的威严,又体现了仁德之心。”
“那些顺从的部落,在他的安排下能过上安稳日子,融入大明的生活。”
“这对于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意义重大。”
“而且他对倭国饶态度也十分明确,不被一时的仁慈所蒙蔽,如此清晰的判断和决策,实非常人所能及。”
燕王世子朱高炽也跟着站起身来,恭敬地道:“陛下此举,不仅能让草原地区长治久安,还能为我大明吸纳更多的力量。”
“各民族在他的政策下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是我大明之幸。”
“他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策略,该杀则杀,该抚则抚,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我想,在他的治理下,大明的疆土会更加稳固,百姓会更加安居乐业。”
朱棣坐在主位上,看着徐妙云和朱高炽,满意地点零头。
“你们得都对,陛下有能力,也有担当。”
“希望他能继续把这政策推行下去,让我大明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