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宜兴市周铁镇维雅信息咨询工作室!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宜兴市周铁镇维雅信息咨询工作室 > 历史 > 大明在逃天子 > 第一百六十章 严重的财政赤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章 严重的财政赤字

第161章 严重的财政赤字(第三更!)

葛二河也荣幸的被选中了,参加这次会议,他以前就有些文字基础,进入军营也刻苦学习,而文书上有没什么生僻的字,并尽量用平实语气叙述,让他能读懂上面的意思。

所以当看到大明岁入只有五百万两银子,而军饷就高达近九百万,这个数字直观的对比,就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子的困难,朝廷的困难。

能参加这个会议,自然是想着为君分忧,葛二河当时就用种冲动,想立刻上书裁剪军饷。

其他官吏和工匠看到这个咂舌数字,也觉得这军费开支实在过于离谱。

从实际来,大明的军饷支出的确算高的了。

因为去年大清近乎拥有整个中华之地,田税收入才近两千万两,粮食也是五百多万石(清承明制,一条鞭法也在实行,所以银两多,而粮食较少)军费支出也是两千多万两,等于是不包括官员工资在内,财政都还是赤字。

但是满清能够一直支撑到现在,还有另外一个税赋来源那就是丁税,顺治年间丁税每年也有近两千万两,有了这笔钱才能满足供养皇室、官员以及八旗。

而大明已经实行了摊丁入亩,就这钱粮已经包括了折算进去的丁税钱。

以五百万的岁入养九百万军饷的士卒,如何不让人感到震惊。

这些官员百姓还有士卒都有些疑惑加震惊。

明明感觉这下的形势在一步步好转,并且也切身体会到生活一点点在变好。

怎么转眼间,大明就要山穷水尽,油尽灯枯了?

于是列席的众人,急忙从这些数字中查找原因,终于到了眉目。

大明的战兵军饷到还在合理范围内,最可怕的是辅兵也有二两白银的饷银,这才是军饷支出的大头。

满期那边这些辅兵能拿到一两银子就算不错了。

所以当这笔账被算出来后,内阁的方以智就忍不住出列,请求朱肆降低辅兵的军饷支出,但是被朱肆否决,并且示意他耐心看下去。

因为辅兵在朱肆的构想中,作为技术兵种,不仅仅要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还要承担技术进步,是朱肆为整个大明提供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不仅如此他还承担一部分地方治安的任务。

但这些辅兵大部分其实是绿营投降而来,虽然经过调换,整编,但是大明到现在还没真正消化这些人。

换句话,还有相当部分辅兵是在混日子,没有真正融入到明军的序列郑

大明推行摊丁入亩也才收上来的四百多万两银子,可见大明的白银奇缺。

但这也让大明统计到了人口达到近千万。

这个数字有多离谱呢,顺治十五年,满清清查人口,全国只有一千八百多万人。(杨三寿《论明末清初的财政经济》)

顺治十五了,大部分地方战乱已经平息,可见由于丁税,人口隐藏有多严重。

而这些隐藏的人口大多依附于豪强、士绅,可见其隐患有多大。

这也是满清人口爆炸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席的人在文书翻找原因,他们原本以为子让他们参加会议,是为了夸耀文治,没想到却是大倒苦水。

这么严重的财政危机,与他们的现实的感触实在相违背。

按照上面的法,大明这么严重的财政赤字,早该崩盘了,为何他们每个人都感觉蒸蒸日上呢。

很快他们就翻到了答案。

大明之所以还存在,一是因为大明广泛收编绿营是在五六月份。

陆续收编,时间不一,然后整编的时间又不算,相当于赖了近一个月。

然后又缓发一个月。

江南士卒才训练两个多月,只有二十万的缺额。

大明实际只需要支出360万两军饷。

并且这段时间大明开疆扩土,赏赐士卒,广泛使用了军功授田,成功将奖赏银子换成了粮食。

所以军饷还是能够支持住的。

看到这里,众人大舒一口气,明年还有夏税,虽然没有秋税多,但也差不多能抵消军饷。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各级官员的俸禄呢?

这个怎么办?

大明一个从九品官只有32两,这个数字有多离谱呢,这个时代,一个工匠一年的年收入大概在22两白银左右(当然各地的物价不同,这只是一个中间值。)

七品的县令俸禄也不过45两白银,而且这45两白银是总包,其他什么炭敬,冰敬的算是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真要查,都是算贪污。

然而更离谱还有吏员的工资,以清朝顺治年间,顺府为例,光是顺府的吏员有近400人,并且这四百人还是有编制的,编外的则更多了。

衙役更是有5000多人!(黄玉玺《清代直隶地区粮食波动及其应对研究》)

吏员是有工资的,比从九品官略低,大概30两银子每年。

而最大群体衙役,这里面包括了步马快、皂役、隶卒、匠夫人门子、舍人、皂隶、禁卒、铺兵、仓夫、斗级。

这些人年薪平均在六两银子。

没错,一年六两!

并且这六两还不一定能拿到,经常被官府克扣,康熙年间甚至一度取消了这些衙役的年奉,连一年六两银子都不给。

可想而知,这些人会不会鱼肉乡邻,会不会欺压百姓,会不会贪污受贿。

用屁股想象也不可能,这便是古代吏治腐败的结症所在。、

不贪污活不下去。

所以要让吏治清明,这银子必须给足。

朱肆在攻下荆湘后,就给全体官吏涨薪一倍,虽然涨薪都是用欠条形式发放,但还好子的信誉很足,画的饼又是那么的美好。

并且自己也没大肆享受,相反过的还比较清苦,这才让吏治较为清明。

还是以顺府为例,一府的官员大概有130人,当然顺府比较大,下面有十九个县。

大明一个府取十二个县,一个府九十人。按照每人45两银子计算,大概四千两。

但实际上朱肆不仅增设官员,还将大量吏员转正,所以这平均一府有官员近120人,五千多两银子。

一个府按600吏员,每人30两,近两万两银子。

至于衙役,由于大明现在的战时体制,又大量的由辅兵代管,这需要衙役的数量大为减少,这也是朱肆执意要养这么多辅兵,执意给他们每月2两饷银的原因。

给这些衙役发那么多俸禄,朝野百官肯定不干。

但是这士卒发放饷银,这反对的声音就少了许多。

所以一个府只需要2000衙役,每年20两银子,这就是近四万两银子。

一个府平均六万五千银子的俸禄,大明近四十个府,这还得得益于四川没有怎么开发,一些县直接由省直辖。

光是地方官员俸禄支出就要270万两白银。

(求月票和推荐票!)

查资料耽误太多时间了,第四更可能要凌晨两点才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