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嫁一个郡主和娶一个王妃在注重礼仪的皇室,并不是什么大的事,至少不是亘古未有的大难事,可是不知为何淳亲王妃还是觉得有些紧张,生怕一时有所差错,委屈了这个宝贝女儿。
这大约是一个做母亲最矛盾的心态吧,既希望女儿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却又舍不得把这个女儿就此送出去,哪怕不是亲生的,对她来这个女儿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这个女儿对他们来是上恩赐的宝贝,也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福分才有这般的女儿了。不知是出于疼爱还是出于补偿,淳亲王妃对宴轻歌一直都很重视,重视到很多亲王家亲生的女儿都自叹不如,也难怪陈国公的女儿会出那样的话。
曾经是同她们一样的人,如今却飞上枝头,不仅要嫁给摄政王为妃,还有了更加光明正大的身份,更要紧的是淳亲王府这样的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出了一位皇后呢!
子大婚皇后家的嫁妆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样的阵仗虽然盛大,可是也留下了隐患,毕竟在这样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醇亲王府嫁女摄政王娶亲,虽然都是大喜之事,可是如此盛大,难免惹人非议。
朝堂上,有些言官御史,盯着这件事许久,原本是大喜之事,可摄政王的婚事前前后后闹了5年有余,这一些朝臣们原本也在朝堂上激昂辩论。
当年之事,闹出多少风波来!
结果突然发现时隔五年转了一圈,所有的事情经过不一样的轨道之后,最终回到了原点,真是稀奇古怪!
很多人甚至觉得这位曾经的摄政王妃的候选人因为那五年的无端失踪早已失去了成为王妃的资格。
可摄政王真心不改,皇帝下了旨意改无可改,既然如此,这些大臣们就退一步不再阻拦,可是,在他们看来有如此不光彩过去的王妃应该要低调才是,可没想到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就成功的改换门庭,成为了淳亲王的女儿,还甚至摆脱了沐国公府的身份。
甚至巧妙的避开了,沐王的一再降爵。
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惊地泣鬼神的操作,虽然是如今的沐风,当初自己把这个女儿逐出家门的,可到底生父尚在她,却认了别人做父母,如今借着别家的门庭何等的风光?
淳亲王府,长公主摄政王这三股势力重叠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引发的效应有多大?
这些大臣们动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已经低到尘埃里的人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如此华丽的转身,他们怎么能够接受呢?正好,这即将开场的盛大婚礼也成为了他们写折子弹劾的借口之一。
这可真是瞌睡了送枕头,来的正是时候。
一大股东风若不利用,岂不可惜?
尚且获罪还被软禁在家中的宴惊,自然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次契机,私底下联合了一些朝臣,上了一大批折子。
其中有弹劾摄政王的,有弹劾淳亲王的,有淳亲王府意图谋逆的,有这位嘉仪郡主来路不明的,什么都有,文饶世界,朝臣的世界,最恶毒的罪名,一夜之间被他们全都安在了这家人身上。
慕容翊轩得知此事后,冷冷一笑将面前的折子治得满桌子都是:“他们这些人可真了不得!本王成个婚倒像是刨了这帮饶祖宗十八代祖坟似的,他们家祖坟是着了吗?这么急不可待?”
这帮人已经不是祖坟冒青烟了,这是祖坟给烧起来了才会这么无聊!
慕容翊轩将这些上折子的朝臣们一一都记下,很快就从中梳理出了所有的派系。
然而他还没有来得及动手整治,已经有人比他更快。
皇帝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也是冷笑一声:“摄政王成个婚,他们倒比朕还急,朕还没什么,他们便一个一个提着大的忠心了!
寻常之事,倒是半分不肯出头,当年江南之事一个一个推三阻四的,如今弹劾摄政王倒是一个一个都上了,起来呢,谁比谁更积极,怎么?弄死了摄政王和郡主,这还能给他们加官进爵不成?
摄政王为国征战沙场,和郡主又是为奸人所害,这才错失良缘,淳亲王府也是多年没有女儿出阁,盛大一些可以理解,何况此事之前摄政王与淳亲王都是分别来报过,朕允准他们才会如此行事,这些朝臣,不知内情,胡乱作为,好不晓事!”
皇帝对这样盛大的婚事没有意见,那是假的,可是摄政王和醇亲王这两家王府,如今尚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更何况他们也是事先和皇帝打了招呼,这样形式比起突然袭击要好上很多。
再加上皇帝也想借此展现皇恩浩荡,给太子留下一位真真正正的可用之人,还有呢,就是这些上折子的大臣,有很多就是当年险些牵涉进江南之事,或是皇帝下旨要他们前往江南处置时推三阻四不肯前往的。
这些大臣原以为江南之事过了,便可以逃过一劫,可皇帝心里的本本可都记着呢,哪位大臣某年某,放了某装饰,某年某月不得圣心,有些事情没有表露出来,不代表皇帝心里就没数。
如今瞧着他们对有些政务如此懈怠,可弹劾宗室婚嫁之事就如此起劲,皇帝的内心自然也是不痛快的,朝臣三公之属,个个儿都是状元探花郎,当年也都是锦绣文章,打马御街,如今却是如此形态,更何况这其中还有党争。
皇帝看这些相互缠斗的党人们不爽已久,偏偏他们自己送上门来,原本他们背后都有各自势力,甚至与宫中的皇子有所牵扯,皇帝一直都没有动手,可他们偏偏自个儿在这件事情上自以为抓住了皇帝的内心,却反而适得其反,不得所愿。
擅自揣摩君心的下场便是如此了。
不但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反而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死簿上多记一笔,到时候死的更快。?
前弹劾河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上折的大臣如此众多,实在是超出了众饶意料,自然各家府邸也都收到了消息,一时又有些人动摇起来,生怕他们讨好了这两家王府,最后却成为文武百官,口诛笔伐的对象,一时有些踌躇几日之后的大婚典礼究竟该如何自处?
而后宫之中,皇后自然也第一时间得知了此事,她作为中宫之位,朝堂上的消息未必不灵通,得知此事后她倒是沉默了许久。
“摄政王大婚之事你怎么看?”皇后站在大大的推拉门前,从那儿一眼望下去,那些被四角重檐遮住的地方,隐隐约约透出一片山光水色来,据那是当年武宗皇帝最喜欢的地方。
被点到名的女官有些为难,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皇后这个问题,可是皇后既然点名又不能不回答,她略想了想,试探着开口道:“摄政王是亲王之位,淳亲王也是亲王之位,更何况摄政王还有社政职责与寻常亲王不同,这两家的结合婚事盛大是理所应当的,只是外头的议论很多,再加上郡主也确实没有什么....
这话了一半就没有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