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宜兴市周铁镇维雅信息咨询工作室!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宜兴市周铁镇维雅信息咨询工作室 > 奇幻 > 天马行空四部曲 > 第七十二章 至高无上的精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七十二章 至高无上的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蒙波娃和萨特搬到巴黎。(百度搜文学馆)她於1936年至1939年之间在莫里哀高中教书;但又因与比尔加有染而被开除。

西蒙波娃的第一本《至高无上的精神》,创作於1935年至1937年间,在加利马尔和格拉塞两大出版社被拒(这部在1979年以其他名字被出版..)。

1943年,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女客》出版。在此书中,她通过虚构的主人公,描写了她与萨特和奥尔加之间的关系,将她对关於自我意识与他人相关性之间的斗争的哲学思考加以详述。此书随即迎来了成功。

1943年,西蒙波娃因为一项指控被暂停了教职。她被指控在1939年引诱17岁的学生娜塔莉梭罗琪娜。

娜塔莉的父母正式向法院控告西蒙波娃勾引未成年人,最终西蒙波娃的终身教师执照因而遭到撤销。

1943年6月中断授课后,西蒙波娃重新进行文字创作。她同时为国家电台(维希电台)工作,期间,西蒙波娃策划了许多音乐节目,涉猎到不同的年代。

西蒙波娃同萨特、雷蒙阿隆、米歇尔勒西斯等左派文人创办杂志:《摩登时代》,旨在通过现代文学使人们认识存在主义。

同时,西蒙波娃也在潜心於文学创作,对共产主义、无神论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有涉猎。在完成了一些作品后,她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这也使她能全身心的投入写作。

她游历各国(美国、中国、前苏联、古巴等),在这期间,西蒙波娃结识了许多共产主义家,例如菲德尔卡斯楚、切格瓦拉、毛泽东、理察赖特。

在美国。西蒙波娃和美国作家纳尔逊艾格林展开了一段如火的爱情。西蒙波娃写给艾格林的信件更是超过三百封。

1949年,《第二性》出版并大获成功。一周内销量2万2千多册,由此也掀起一场笔战,梵蒂冈也将其列为禁书。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在写给《摩登时代》的信中是这样的:现在,你们女掌柜阴道的一切皆为我所知。西蒙波娃在作品中描述了妇女在当时社会中惨淡的地位。

至此,她成为了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透过神话、文明进程、宗教、解剖学和传统风俗,西蒙波娃分析帘时妇女的现状,这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谈到母系与堕胎的问题上。在当时社会被视为杀人行为。

对於婚姻,西蒙波娃也有不同的见解,认为它犹如中产阶级学府,同妓女一样恶心,因为婚姻让女人受制於她的丈夫。无法逃脱。

1954年,凭藉《名士风流》,西蒙波娃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也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量的作家之一。

这本详述了战后法国社会的也使她与艾格林的关系曝光於众,而在此书中,西蒙波娃仍延续了自己惯用的虚构人物的手法。

但是艾格林再也无法忍受西蒙波娃与萨特纠缠不清的关系,终於将这段感情划上了休止符。在1952年7月至1959年之间。西蒙波娃同克劳德朗兹曼生活在一起。

从1958年开始,西蒙波娃开始了自传的创作,她描述了自己所处的中产阶级充斥着偏见、自觉受辱的传统以及她尽管作为一个女人却想尽办法从中摆脱所做的努力。

同时她也描述了自己与萨特的关系,并认为那是全然的成功。尽管两饶关系总是一如既往的激情昂扬。但这对男女并不是传统字面意义上的情人,而从很早之前,西蒙波娃也任由她的读者轻信舆论的流言蜚语,不做辩解。

1964年。《宁静而死》出版,西蒙波娃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自己母亲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

在萨特看来。这是西蒙波娃最好的一部作品。字里行间透出的强烈情感,作品提及了有关对於生命垂危病饶救治以及安乐死。

在她承受着丧母之痛的时候,西蒙波娃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并且她一直支持着西蒙波娃,这位女子就是西尔维亚勒庞(哲学系大学生。她们的关系十分微妙:母女、朋友、情人..西蒙波娃在自传的第四卷《一切都了,一切都做了》中讲述她与西尔维亚的关系犹如十五年前与好友扎扎的关系。

西尔维亚之后成为了西蒙波娃的养女并继承了西蒙波娃的所有遗产和着作。

西蒙波娃与土耳其女权主义家吉赛勒阿利米以及伊莉莎白巴丹德在女权领域中影响巨大,她们让世人了解到在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之后以及法律允许堕胎以来,女人所遭受的折磨。

之后的343请愿(des343,由343名妇女联署要求获得堕胎自由的请愿)也由此而生。

西蒙波娃与吉赛勒阿利米一同创建了非政府组织choisir,旨在推动自愿堕胎的合法性。西蒙波娃一生都在探索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参观工厂和学校,拜访的人物下至工厂女工人,上至政界领袖。

1980年,萨特辞世,西蒙波娃出版自传作品《告别仪式》,叙述了她是如何陪伴萨特最后的十年,描写细致到对於萨特服的药,包括对於两人亲密生活的露骨描写触犯了不少哲学家。

1974年8月和9月,与让保罗萨特对话在罗马注册后出版,书中写道萨特对於自己作品的某些观点,彷佛他并未离世人远去。

同时在此书中,西蒙波娃想要让世人知道萨特是如何被贝尼勒维控制,指出勒维让萨特承认在存在主义中存在某种宗教倾向,而这点又是无神论所不容的。

在西蒙波娃看来,萨特再也无法从他的才智中获得快乐,也再也无法在哲学上进行论辩。

她同样也含沙射影地承认自己对於萨特的养女的厌恶之情。她是这样总结的:萨特的死使我们分离;而我的死也无法使我们相聚。就是如此;他早已厌倦了我们这麽久的纠缠不清。

1986年,西蒙波娃在巴黎与世长辞。她的葬礼甚至比萨特的更为举世瞩目,来自世界各地的男性和女性的读者追随至此。

西蒙波娃死后被葬在巴黎的蒙帕纳斯公墓,让保罗萨特的旁边,手上戴着纳尔逊艾格林送给她的戒指。

在2008年,为了纪念西蒙波娃而创立了西蒙德波伏娃奖。

西蒙波娃终其一生推广存在主义,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探讨人类如何在无法选择出生的世界的荒谬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尽管有联系,但西蒙波娃的作品不同於萨特,她将人物描写得更为具体细致,偏好向自身的经历进行一种直接且连贯的思考。

西蒙波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在《第二性》中,西蒙波娃认为:我们并非生来为女人,我们是成为了女人。..如果在青春期以前,有时甚至从婴儿早期,在我们看来她的性徵就已经决定,那不是因为有什麽神秘的本能在直接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於母性的,而是因为他人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素。於是她从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男性亦然。这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

(这一概念是从特土良的思想中提炼出来):正是由於个体的组成不同使得我们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属性,也才会有两性。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饶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

她不同意恩格斯所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

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书为西蒙波娃招致抗议甚至恶意诽谤。虽然西蒙波娃获得支持寥寥,但却打动了克洛德列维史特劳斯,后者认为从人类学角度看,西蒙波娃的这部作品是完全可被接受的。一些同时期的大作家反对西蒙波娃所写的,并有众多诽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