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宗广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为补京兆功曹,他却不去任职。
二年正月,严武再任职成都,几次写信希望杜甫回来。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严武的幕府。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五月离开成都乘舟南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至云安(今重庆云阳)。
次年暮春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甚至以船为家,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杜甫诗有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地一沙鸥。杜甫居夔州近两年,写诗四百余首。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阳。之后,诗人漂泊湖南,贫病交加,濒临绝境。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因风疾病逝。
杜甫的逝世至今都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一些专家认为杜甫是因糖尿病而死,并在杜诗中找到证据,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病是指司马相如患有的消渴症,即糖尿病。
一杜甫人在耒阳,为洪水所困,十余日未进食,后来耒阳聂县令雇船来接他,并且赠送许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尽,竟大饱而死。郭沫若据此认为杜甫是吃了热肉腐之物,因食物中毒而亡。
杜甫灵柩停厝在岳阳,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於河南首阳山下。但现在杜甫的坟墓有八座,分别位於河南巩义盛河南偃师盛湖南省耒阳(今耒阳市)、平江县等地。
杜甫诗歌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堪称快意。
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於东鲁,可惜的是,由於两人后半生际遇都相当坎坷,这次分别之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於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蟹、《丽人蟹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着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边,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湍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职左拾遗。由於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严武的帮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佣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蟹等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佣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特色,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於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於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蟹,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
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於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於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於运用民间口语。
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於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链,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於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於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於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