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计算物件体积的量来,各国都有计算量的标准,例如魏国的量制以益、斗、斛为单位,齐国的量制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左传》记载,姜齐的定制为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
齐国田氏门阀为了夺取姜氏的齐国政权,收买民心,故改变数制,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另一方面,以量度物件重量的衡来,赵国的衡制以釿、镒为单位。楚国以铢、两、斤为单位。据楚墓出土的砝码测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
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显然不利统一,故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为标准,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克,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每件标准度量衡器具均刻上以篆写成的铭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解:诏书中的廿六年即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皇帝指秦始皇。黔首指百姓。丞相状、绾指右丞相隗状和左丞相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思指度量衡不统一或者有问题的话,都要弄清楚,并统一起来。─《青铜诏版》
不过秦始皇也明白。要在短时间内推广单一的度量衡标准,可是相当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场大混乱。
因此一般推断,秦始皇会在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下达前,先设立一个过渡期,暂时承认各地的度量衡标准,并制定严格的换算率作为折衷办法。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无论在形状、价值都不尽相同。当时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态,布币是三晋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鎛(bo,博);此外,齐燕赵三国亦流行使用呈刀状的刀币,有些刀币更可长达十六公分;秦地、西周东周、赵魏沿河(靠近秦国)之地则流行圆钱;至於郢爰与铜贝,则只在楚国流通。当时货币经济仍未确立。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货币价值则取决於其中的含铜量,含铜量愈高,货币的价值愈高。
秦始皇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关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秦国铜钱的统称,不是指铜钱的实际重量。据《史记平准书》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
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秦始皇首创,班固《汉书食货志下》记载秦钱质如周钱,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货币设计。
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铜钱设计可以用绳索綑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为东亚各国货币的原形。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琅琊台刻石明白写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为首先谪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地及桂林、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
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徵召有罪吏、赘婿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徵召曾为商贾的人;再其次徵召祖父母或父母曾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闾右,最后才徵召贫弱人家,称发闾左。
不过秦始皇并非鄙视商人本身,相反他对某些富商大贾,他仍给予一定的尊重,例如当时有个经营畜牧业的大亨乌氏倮,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诏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
另一方面,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其先祖自得到朱砂矿后,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到不计其数,更以弱女子之身守住先饶家业。秦始皇认为寡妇清是个贞妇,除了对她以客礼相待外,为了表扬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据刘宋裴驷《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敍述,指在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但对於此诏令的真正意思,史学界众纷芸。
有学者在其着作称,此诏令是指按国家规定数额,让黔首自己设法占有足额土地,不再保证按规定或阶级授田,并认为这是战国授田制的崩溃,此外更指西汉初年的名田制正是使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延续。
除此以外,秦始皇三十一年时的粮价高得离奇,米价每石为一千六百钱(平常年份粮价为每石30钱),但该年却没有任何大型自然灾害的记载。由於史料缺乏,故无从得知粮价高昂与使黔首自实田的因果关系。
另一方意见则指,秦始皇不太可能让百姓自行占有土地,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以授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土地原则上是国有的,由国家授田给百姓耕种。
从控制百姓的角度来,给予百姓自行占有土地的自由,即等於削弱自身对百姓的控制力,而控制力一旦削弱,国家就会引发动乱,这恰恰是秦始皇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使黔首自实田一句未必指废弃秦国原有的土地制度(国家授田制),土地国有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该诏令可能是要求新近得到授田的百姓,去充实从国家领到的土地,努力垦荒,专心农耕,不要弃农经商。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主要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但也给当时百姓带来繁重的徭役负担。
秦代长城,点是关东六国建造的长城,大点则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一部分长城,历代朝廷都以秦长城为蓝本,定期对之进行修复及延长。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为林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秦始皇下令将秦赵燕三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成为万里长城的前身。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