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宜兴市周铁镇维雅信息咨询工作室!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宜兴市周铁镇维雅信息咨询工作室 > 奇幻 > 天马行空四部曲 > 第九十八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九十八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魔侠守护者之一魔侠─鲁迅

周树人(1881─1936),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於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文学馆r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於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81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8於家乡绍心寿镜吾开设的私塾。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1901年毕业。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着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1902年,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1904年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着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着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郑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属於社会科学的伦理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

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1994年,渡边襄发现成绩算错:生理学上学期60分,下学期75分,单科学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学年总平均65.8分。学年平均83分的伦理学等第登录成丙等。

鲁迅后来作佣藤野先生》,对这篇作品也非常重视,1935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日本语译,他要求执行选集编译工作的自己的学生增田涉: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佣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鲁迅身后,藤野也发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回忆鲁迅留学生活。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保喜欢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这类事实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饶国民劣根性。

据永田圭介的专着《秋瑾─竞雄女侠传》在1905年秋瑾回国前曾在陈华追悼会上对反对回国的鲁迅许寿裳等人痛骂,还拔出了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厉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1906年,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

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周作人认为并未加入),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就是着名的《域外集》,不过销量平平。

太宰治(日本作家)生前接受委约,创作了一部描写鲁迅留学生活的《惜别》,1945年出版。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

1911年写出第一篇《怀旧》(文言文写作)。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

这时,他经历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扯后汉书》、《嵇康集》。

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

(注:鲁迅当时在北大兼职讲师,并不是北大职工。因为当时蔡元培校长定规,到北大任职,必须辞去原来职务,而鲁迅当时在教育部里担任佥事一职。这里往往被写北大历史的人搞错,生拉硬拽把鲁迅也当成北大职工。)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狂人日记》。

1921年,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阿q正传》。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於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於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

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於双声迭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