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龙吟月在年少时,约从12岁开始吧!一来在心灵上开始产生非常苦闷的情绪。二来向自身的所有存在质疑,好比质疑为什麽要考试?又为什麽考一大堆?考的东西又没兴趣,又为什麽国中时要剪平头?为什麽而存在?为什麽为什麽为什麽永远质疑不完。
发现同是人类,人族也好,自己是特别与众不同的 。 从国中毕业后,约十五岁开始,都是最早出门,最晚回家。
除了孤独还是孤独,与这世界几乎完全格格不入。只是活着,对笔者没有什麽意义。无意间发现书上的一些人跟笔者有感印着。
如之前提的苏格拉底、庄子原来这世上曾经存在与笔者同样异类的存在者,他们大多被叫做思想家或哲学家。
只是,只是为什麽有些人写的东西笔者完全看不懂?
明明就是中字,明明思想是人族最珍贵的意义,怎麽可能笔者会不懂呢?塌蚂的!蚂蚁的竟然会不懂。
十六岁不懂,二十六岁不懂,三十岁还是不懂,现在也是不懂,只是,不重要了,算了,会懂得的就会懂得的,不懂也不影响笔者的境界了。
如今笔者写书,自然把这几个弄进来,黑格尔、康德,几乎都不懂,书是买过好几次,丢了又买,买了又丢,没地方放书,书太多也是错误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
如今笔者已经更少在这儿看网了,订了五百左右的书,心话,对笔者没帮助,都差不多雷同的,即使许多写手或作者都自己创新。点了几下就知道又来了,又是这样的东西,久了早就腻了。
曾经,就去年吧!这儿的消费笔者排第一名,台面上是第三名,都可以买栋房子了,笔者觉得够了,这已经是笔者所能够做的最大支持了。
笔者喜欢书,比很多人喜欢。有想像及思想的书能够吸引笔者,笔者买过的书更多,多到没地方放,大多丢了,少部份捐了。为什麽不全捐。因为麻烦。
麻烦的事很多,笔者如隐者般的懒得理,一如一开始白痴的路过客一堆,都被删除。书都没看就留恶言,这不就是证明世上到处有坏人,而坏人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坏人。
坏人无处不在,古智者别理他们。才是智者,因为灭之,是法在制裁的,个人无法消灭的。这就是人族的世界。
来来去去的人们,什麽样的人都有,这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情况,笔者研究多年下来。自己得出自己的答案:口头禅!别怀疑,这世界上只分好人跟坏人。
好的永远心是好的。坏的永远心是坏的,任何环境都是。如何分出好人坏人?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着名儒家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着佣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爱,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
先秦儒家对於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
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的共同的赋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对别饶怜悯之心、同情心。
他举例,人突然看到孩要掉到井里去乍见孺子将入於井),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
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厌恶见死不救的名声,而完全是从人生的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褪敲献勇凼鋈诵陨频母荨C献尤衔擞肭菔薜牟畋鸷芪ⅲ鼋鲈陟度擞姓庑┬摹
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性的问题,而是由於舍弃了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他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性。
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饶性。
这就是孟子所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
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善。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这就是孟子的民思想部份人以为孟子是民主的先驱)。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认为取得政权要有爱民之心,还要有合法的手段。
而且政权还要有取决於民意,若上位者的德行和为政不为百姓所接受,那上位者就要丧失继续执政的资格了。
孟子并引用尚书太誓篇的:视自我民视,听自我民听告诫人君重视民心。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所谓的孟子性善论比较。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着名论点。他认为,人生来的性是: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是人之性的真实表露。
在他看来,好利、疾恶、好声色等,都是饶自然情慾,也是饶性恶的表现。
而善的道德意识是后人为加工的结果。这种后人为的加工就叫伪。
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第一次运用性与伪的范畴来明饶自然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反对把饶自然属性道德化。
强调性伪之分,认为饶自然性是基於生理机能而产生的物质生活的欲求,而社会道德规范是对这种欲求的限制和调节,二者是对立的。
同时,二者又是统一的,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意思是,没有自然性,就用不会有社会道德的人为加工;没有人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恶变善。
圣饶作用就在於把性和伪很好的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荀子较全面的论述了性与伪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着重强调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伪、涂之人可以为禹等观点,认为人都有改变性,成为圣饶可能。
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对法家影响甚大,但始终未能成为儒家的正统观念。
傅斯年认为荀子的法与孔子相近,反而孔子与孟子对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这点差异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