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宜兴市周铁镇维雅信息咨询工作室!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举办七夕乞巧之后,长女芈宁和次女芈姝两饶亲事就开始按照六礼走流程了,等到明年八月,自己的爱女芈宁就要下嫁荆家,想到这里,楚王熊章心里既是高兴又是难过,两世为人,但也只在这一世初为人父。

芈宁作为他的长女,熊章陪伴在芈宁身上的时间也是最多的,看着她嗷嗷待哺,看着她蹒跚学步,看着她肆意奔跑,看着她婷婷玉立,也将要看着嫁为人妇。

想到这里,熊章顿感无趣,也没有了处理政务的兴致。

“摆驾,前往寡饶宝库”,楚王熊章对身边的寺人伍道。

“唯”,听到楚王熊章的话,寺人伍心中有些诧异,但还是很快下去安排。

楚王宫很大,若是平时来往于后宫和勤政殿的话,熊章都是步行,但楚王的宝库在楚国太庙的方向,距离放置九鼎的承殿不算远,与熊章的勤政殿的距离可不近,所以熊章这次就难得的坐上的步辇。

坐在柔软的步撵之上,脸上感受着有微风拂面,不由露出惬意的神色,这步撵确实很舒适,抬撵的十六个人走得很稳,但步子可不慢。

楚王宫内的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甲士,来往的不是寺人就是理政殿和大将军府这两大机构的办事官员。

这些人在看到王驾之时,都要驻足行礼。

楚王宫分为前殿和后宫,勤政殿、理政殿、大将军府、承殿、太庙都是在前殿,熊章的王后还有其他夫人、子女都住在后宫。

楚王宝库也是在前殿。

所以这一路自然是看不到有侍女存在的。

平日,熊章偶有闲暇都是直接去承殿,承殿供奉的是九鼎,这九鼎作为熊章的战利品,自然要时不时的赏玩一番。

只是今日途经承殿的时候,寺人却发现熊章的目光并没有在承殿多看一眼。

“奴婢寺人全拜见大王”,在熊章的王驾刚进入宝阁之时,一个四十多岁面相普通的寺人带着六七个寺人恭敬的在阁前跪拜相迎。

“平身”,楚王熊章平静的声音在众人耳边响起。

“谢王上”,寺人们缓缓起身,然后恭敬的站在两旁。

熊章走下步辇,目光微微上抬,就看到这座两层宫殿门前写着珍宝阁三个鸟篆。

字迹厚重但却难掩飘逸。

这字迹正是出自礼部尚书颜回之手。

颜回是鲁人,后跟随孔子入楚之后至今已经有二十七年了,颜回作为继孔子之后,已经成为了楚国文坛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书法上也是极具造诣,如今入乡随俗,也是写得一手好鸟篆。

在楚国迁都之时,各殿的牌匾基本上都是出自颜回之手。

世人都以为是秦国一统之后才有了统一的文字,这个法其实不太全面。

周子取代商王朝之后,文字又得到了进一步演化。

商王朝注重祭祀,文字多是刻在动物的骨头上,所以商朝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

而周王朝之后,喜欢将文字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周王朝前期的文字又被称作为金文。

西周晚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文字多是刻写在竹简或者帛书上,所以金文又继续演化,成为现在的大篆。

在西周后期和东周前期各诸侯国使用的官方文字都是大篆。

大篆比起甲骨文、金文的音节更多,更容易书写,所以才有了周王室礼教下的基础。

之后周王室东迁,影响力日益衰微。

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又因为各自国情、地域、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在大篆的基础上再次演化,这才有了如今各国不同的文字。

如秦国的篆,齐国的陶文,燕国的金文,晋国的金文,楚国的鸟篆等。

燕晋两国虽然都被称为金文,但在读音和书写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但为了便于交流,诸侯国之间的国书还是用大篆来书写,就像贵族们平时在交流的时候用的都是周王室的雅言。

在江淮以南,楚国、吴国、越国使用的都是鸟篆,是在篆书基础上添加鸟、虫、兽等图案化的笔画,字形蜿蜒曲折,线条繁复华丽,常以夸张的鸟首、羽翼、虫足等元素点缀,保留甲骨文、金文的象形特征,但更注重艺术变形,部分字形几乎演变为图腾符号。

楚、吴、越三国的鸟篆风格差异明显,如楚国的鸟篆飘逸灵动,越国的则更加繁缛,但也算是大同异。

如今楚国已经统治了吴地、越地、巴蜀之地,为了进一步消除这些地方与楚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隔阂,在各新得之地上创办郡学,教导少年们楚国的文字和语言,并传输忠君爱国的思想。

效果虽然有,但比较慢,至少需要一代饶时间。

礼部尚书颜回在十年前就向熊章提出,随着纸张的使用,各类政务繁杂,现在的鸟篆文字根本就不够用,不能有效表达出要表达的意思。

颜回的意思就是字不够用了。

商王朝的字是刻在甲骨之上,区区几个字就够了。

周王朝刚开始是将字铭刻在青铜礼器上,书写的范围变大了,所以就需要更多的文字,所以金文的字数要比甲骨文的字数多。

后来字是刻在竹简上,需要表达的意思更多了,所以大篆就应运而生。

如今书写的工具再次发生了巨大改变,楚国的鸟篆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楚王熊章大手一挥,就将造字改字的任务交给了礼部。

历经七年,除却礼部诸官员之外,章华学宫、郢都学宫的博士大部分都参与了这件盛事。

三年前,楚国终于颁布了由礼部主要编撰的诸夏的第一部字典,名为楚辞。

此书一共收录了三万一千五百六十五个字,每个字都有释义和读音,其中常用字为五千字。

比起之前一万多个字翻了三倍,常用字也从三千字增加到了五千余字。

除了字数的增多之外,楚国的鸟篆在书写上也被进一步简化,熊章比较了一下,文字书写的难易程度已经达到了汉代的水准。

后世秦王朝的篆也有这种先进性才容易被推广,这才有了书同文之举。

能简化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步子若是迈的太大,熊章本人也要变成文盲。

楚辞的颁布,是楚国文坛的一件盛事,为楚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楚辞的颁布,在礼部的强制要求下,郡学、学宫的教习和博士都要第一批掌握,然后教导给学生。

楚国各级官吏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并且还被纳入了考罕郑

楚国的各阶级都是一片哀嚎,这世上又有多少人喜欢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