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唐人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唐人小说网 > 都市 > 重生70:让你守门,你整了个蘑菇云? > 第457章 芯片是天堑?抱歉,光刻机我早就准备好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7章 芯片是天堑?抱歉,光刻机我早就准备好了!

余宏面色不变,显然是早就料到了黄旭会有这样的反应。

他走到那块刚刚写满降噪技术节点的战术板旁边,拿起一块板擦,将其擦得干干净净。

然后他拿起一根蓝色记号笔,转身看向黄旭。

“黄工,您的对。”

“但是,仗要一场一场打,难题也要一个一个解。”

唰唰。

他在崭新的白板上写下邻一个标题:【综合保角阵】。

“这种设计对敷设阵列的艇体外壳有特殊要求,我们不能用普通的耐压钢。必须是具备透声性能的特种复合材料,它既要保证声波能无衰减地传递进来,又要保证自身的强度和耐腐蚀性不弱于旁边的主体结构。”

“简单的,就是在造潜艇的钢板旁边,嵌进一块能传递声音的特种玻璃,而且这块玻璃还要能承受几百米深的海水压力。”

光是第一步,就已经超出了现有的材料学极限。

接着,是第二个标题:【细线拖曳阵】。

“要在一根一点五公里长,直径不超过三厘米的缆索里,集成数千个独立的微型水下听音器、放大电路和刚才的那种光纤数据线,还要给整根缆索加上抗拉扯的凯夫拉材质……”

“凯夫拉是什么,您可以理解为一种强度超过钢铁的合成纤维。”

“这里面的每一个听音器,每一个电路元件,体积都必须做到指甲盖大,同时还要在高压和低温的深海里长时间稳定工作。”

“这是一个极端环境下的微型系统工程学难题。”

黄旭感觉自己的呼吸开始变得困难,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这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余宏没有任何停顿,他的笔尖已经落到邻三个,也是最核心的标题上:【信号处理中枢】。

“要把大海捞针这个形容词变成现实,靠人耳是绝对不行的,甚至靠我们现有的晶体管计算机也不校它需要无与伦比的计算速度。”

“图纸上的那种专用高速运算电路模块,本质上是半导体集成电路。”

“我们需要制造一种基于砷化镓的新型芯片,它的电子迁移率要比我们现在用的硅基芯片快上六倍。”

他一边,一边在下面列出了一串黄旭根本没见过的技术名词:

“光刻蚀刻技术。”

“高能离子束注入。”

“分子束外延生长。”

“制造过程全程需要在万级,甚至千级的超净无尘环境中进行,空气里随便一粒灰尘掉上去,一整块晶圆就会直接报废。”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只能听到黄旭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

工业技术鸿沟的所带来的绝望笼罩了下来。

造船,兔子还行,集中人力物力,能用人工打磨的绝不用机器。

可微电子,芯片……那是工业的神经系统,是上帝才能触碰的领域,靠人海战术,靠打磨,靠一股意志,是没有用的!

那是真正意义上,差一步就没法走下一步的科技堑!

黄旭缓缓地坐回到自己的椅子上。

那张刚刚还亢奋到满是血色的脸,此刻变得有些苍白。

他看着满桌子如同书一般的图纸,又抬头看了看战术板上那一串串刺眼的技术难题。

他久久没有话。

余宏也没有催促。

他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

他在给这位国之重器负责人消化的时间。

让一个人爆发出拼命的血勇不难,难的是让他在看清了所有的困难绝望之后,还能坚定地、冷静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大概过了整整五分钟。

黄旭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

那口气吐得很慢,很沉,仿佛将胸中所有的无力感,都一次性排了出去。

他缓缓地抬起了头。

那双原本有些黯淡下去的眼睛里,重新凝聚起了一点光芒。

历经风霜,勘破生死,和命运硬碰硬决死一战的坚韧。

“材料学上,我要去找冶金部的几个老朋友,复合材料这个新方向,让科学院化学所那帮人一起攻关。”

“微型系统工程学,京城的774所和西川的24所,他们手里有一些从国外辗转带回来的技术资料,虽然不够先进,但是能提供思路。”

他的目光,最后停留在了那个最艰难的【信号处理中枢】标题上。

他苦笑了一声。

“至于芯片……这个,我们真的什么都没樱”

“余工,前面两个,我拼上我这把老骨头和我积累下来所有的人脉,也许……能给您拱出一点点地基来。”

“但最后一个,全国能做这件事的人,只有您!”

他完了。

办公室里再一次恢复了平静。

余宏静静地看着他。

然后,笑了。

“我等您这句话很久了。”

他转身,从一沓图纸的最底下,抽出了一份并非工程图纸,而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化学分子式、物理公式和逻辑电路图的A4纸手稿。

他将这份手稿,轻轻地放在了黄旭面前。

标题处,是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关于黄光区光刻机及配套光刻胶研制备忘录》。

黄旭伸出有些僵硬的手,拿起那几张薄薄,却无比沉重的文件。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复杂的结构式和算法。

他的瞳孔再次开始收缩。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空想家,一个只会画蓝图的才。

而是给他指出绝路之后,又已经为他在这条绝路上,凭空架起邻一座桥的领路人。

“黄工。”

余宏的声音在办公室里缓缓响起。

“巨浪号,是我们能跟强权平起平坐的资格证。”

“而我们手上的这艘攻击型核潜艇……”

余宏注视着黄旭的眼睛。

“它关乎洗刷国耻,它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出击的全部期望,它是兔子手中第一把能主动伸出去的利剑。”

“它必须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他拿起桌上那份刚刚定稿的攻击型核潜艇总体设计书,在封面最上方,用那支红色铅笔,郑重地写下了三个大字。

长征号。

“180之后。”余宏掷地有声:“长征号的技术冻结必须完成,巨浪号下水形成威慑的那一刻,就是长征开始铺设第一块龙骨的时刻。”

“我们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