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趁着这段农闲,全家总动员,又从附近几个村子里招来了不少同样刚得空的人,将筹划已久的新房建了起来。
按照秦芳慈构思李柏松画出的图纸那样。
五个院子像盛开的花朵一样,秦芳慈的院子在中间为花蕊,四个儿子的院子为花瓣紧紧把母亲的院子围在中间。
村子里的人看见李家这院子都是忍不住的唏嘘稀奇。
然后,还不待他们唏嘘太久,李家人把老宅的牲口都赶进了作坊下风口的牲口圈里,开始收拾老宅了。
同时还放出消息,李家老宅马上就要改成李家私塾了。
但凡是莲塘村的孩子,都能送来。
莲塘村人瞬间沸腾了,哪里还有心思去管李家人如今住上了怎样的高墙大院里。
是的。
那片荒地不再是荒地。
高高长长的围墙把李家新房子,作坊还有牲口圈都圈在了里头。
大门关上,里头的一切便被高墙隔绝,不能让人轻易窥探半点里头的风光。
特意请来的先生是位三十来岁的秀才公,因某些原因带着家都来了莲塘村落户。
秀才公在私塾里教学,秀才娘子管着灶上,中午给崽子们做上一顿还算不错的午饭。
秀才公家的崽子则是直接在私塾里进学。
村子里调皮捣蛋的孩童们都有了去处,大人们脸上都是开怀的笑,一想到来年的光景就觉得会更有盼头了。
潘鹤先生依旧主要教导李柏松,学问精进,偶尔得了闲,也会给孩子们讲两堂深入浅出的课,总能引来一片亮晶晶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神。
再后来,孙秀才也会端着书本带着不解去找潘先生请教一二。
第一次得潘先生指点时,孙秀才就觉得,他以前暗淡的好像忽然亮了。
潘先生的学识就如汪洋大海,轻轻推动着他这一片的竹筏往大海更深处划去。
孙秀才那停滞不前的学识也努力,奋进的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待到李柏松考中举人之时,又下场两次的孙秀才也成功从秀才变成了举人。
他也知道人生之路到这也差不多了,已经不惑之年的他心满意足又重新回到已经大变样的莲塘村继续守在李家私塾里,为这一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照亮前方的路。
话远了,再回来。
随着家财大把挣回来又大把散出去,家里事理得差不多的秦芳慈也成功又重新变成了一个穷光蛋。
日益红火的作坊秦芳慈全权交给了李老二两口子打理,李老二负责在外头跑,袁氏专心管理作坊里的运转。
田地里的事,则依旧是三房负责,各村来学习的人都由李老三负责。
秦芳慈怕三儿子想不通,还特意和三儿子唠了唠。
不要担心种地的手艺教给了别人,人家会多收一口袋粮食。
不灾年,手里有粮能更好的挺过去,就眼下。
周围的人手里都有闲钱了,他们家作坊里折腾出来的买卖才有人买。
大家口袋里没余粮,叫别人如何来花钱。
李老三哪里能听不懂娘教的道理,乖乖巧巧的听完,认认真真的点头表示自己受教了。
把家里都交代清楚,秦芳慈给自己利落的收拾收拾,带上大儿子大儿子和女儿和大孙女儿,一行五人意气风发的直奔县城。
县城里还有他们家的产业呢。
就是县令大人判给他们的,他们该得的赔偿。